位於館前路底的【國立臺灣博物館】,是座平易近人的博物館,我們曾父女多次造訪,這次端午節上午在家拜拜利用下午空檔,又帶著兩姐妹來這走走看看。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式樣,逐級而上的階梯、巨大的多立克柱式和飾有華麗花葉紋飾的山牆為主要的特徵,搭配頂端的羅馬圓頂,塑造出莊嚴神聖的權威意象。中央大廳是博物館建築精華所在。

        大廳四周環繞有三十二根高聳的柯林斯式柱式,柱頭上有精緻的芼茛葉與漩渦狀裝飾。站在大廳中央,抬頭仰望,圓頂之下是一面彩繪玻璃天窗,除了濃厚的裝飾意味外,彩繪玻璃兼具採光的效果,日光能間接穿過彩繪玻璃,向大廳地面投射出炫麗奪目的光彩,營造出高貴華麗的氣氛。




       大廳中央目前正展出布氏鯨標本特展布氏鯨(Brydes Whale),亦稱鯷鯨,屬於鬚鯨,和屬於齒鯨的抹香鯨不同類。

        布氏鯨出生時長約4公尺,成體約15.5公尺,雌鯨體型較大,體重可達20~25公噸。布氏鯨的特徵是從氣孔到喙端有三條隆脊,鯨鬚板片粗糙呈深藍灰色。腹部則有褶溝,可多達70條,向後延伸到臍部。牠的背部是黑色的,體側和腹側的後面是暗灰色,而褶溝處則為白色。雌鯨每兩年生產一次,懷孕期約一年,北半球族群多在秋天生產。布氏鯨在外觀上和塞鯨相近,另也常被誤認為小鬚鯨、長鬚鯨。其攝食時,有突然改變方向的典型行為,游泳方式常讓人誤以為是大型海豚。布氏鯨常出現在南、北緯四十度之間,熱帶及亞熱帶最常見,且常集中在某些特定地點,如日本、南非、斯里蘭卡及西澳等外海。南極蝦是其重要的食物來源,但更愛吃魚類。布氏鯨游泳時,若非單獨即是成雙行動,似乎較少集體出現。(節錄於台博館網站) 

        一樓正展出深海奇珍特別展覽,來自法國的「深海奇珍The Deep」特展,該展為法國深海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研究最深可達4,000公尺、是陽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最彌足珍貴的是43件由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採集,並由資深標本製作師製作處理保存在特殊保存液或樹脂中的深海生物標本,首次將深海珍稀生物完整的呈現在國人面前。


        二樓除常設展外正展出王金河醫師與臺灣烏腳病影像特展,以彰顯王金河醫師的事跡與貢獻,及其熱愛生命、愛護鄉里、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學。

        該展獲得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全力協助,提供數十件醫療用品、歷史照片、紀錄影片及兩副病理標本展示,讓參觀者更能具體了解烏腳病的真實病理樣貌,以及王金河醫師行醫50年的愛與奉獻。

         當天王金河老醫師還在現場,與來參觀的民眾聊天簽名合影,已經高齡九十六歲的它身體依然非常健郎,和民眾互動一站就是好久都不累,我們家兩千金也一起合照,拍照時他還不停用那中氣十足的喉嚨高喊「耶! 耶! 耶!」真令人讚嘆!

 國立台灣博物館網站http://www.ntm.gov.tw/tw/index.as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kc03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